搜索
  • 首页
  • 政策发布
  • 政策解读
  • 政策研究
  • 专家论坛
  • 决策咨询
  • 政策建议
  • 国际经验
  • 地方创新
  • 党政图书
  • 特别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评论
  • 收藏

江苏: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扛起中心城区担当

  •  闵一峰
  • 时间  2021/4/6 18:20:34
  • 收藏
  • 评论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并深刻指出:“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历史和现实贯通、国内和国际关联的视角和维度,更加深刻地理解总书记讲话的思想精髓、时代内涵、实践要求。站在融入国家战略的高度,南京市玄武区将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高质量转型,聚焦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生态保护、城市更新等领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把总书记的殷殷期许转化为现实图景。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中心城区转型突围的“华山一条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区域竞争模式,中心城区深刻认识到,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

推进创新空间与城市空间同步升级,以产城融合提振创新动力。扩大高品质创新载体供给,是中心城区提升城市形象、集聚人才产业的关键支撑。主城区土地资源稀缺,更要突出高效集约的导向,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在新城建设开发中,以系统思维平衡产业布局与土地利用,优先为软件与信息服务、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预留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极。在老城有机更新中,引入城市“硅巷”理念,以市场化手段盘活老校区、老厂房、老楼宇等存量资源,打开“无边界”创新空间。通过新城老城联动,整体形成“孵化在街区,加速在园区,产业化在核心区”的“全域创新”格局。

抢抓创新资源回归主城的发展机遇,以要素集聚增强创新实力。加快主城中心向创新中心、资源高地向创新高地转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有机衔接。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坚持以产业创新集聚人才,以服务创新留住人才,以改革创新用好人才,通过优化政策、集成资源、产才融合,校地交流,打造招贤纳才的“强磁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种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重点的梯度培育机制,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企业成长栖息地。突出项目关键支撑,以创新经济、总部经济为重点,紧扣主导产业,完善“全域、全线、全员”大招商机制,构建大数据化、资本化、市场化“三化”招商模式,加快高端要素聚变融合,裂变创新。

营造“政产学研金”汇聚的创新生态,以一流环境激发创新活力。能不能构建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有没有对标一流的创新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中心城区要放大高校院所、专业机构、总部企业集聚的先天优势,突破行业和层次壁垒,推动创新资源在老城奔流涌动。培育创新发展共同体,突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整合各方力量、撬动各方资源,打造创新联盟、产业联盟、企业联盟,释放乘数效应。提升新型研发机构质态,鼓励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强化“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加速新型研发机构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法务、融资、专利、审计、会计、咨询等高端中介机构定向集聚,将产业公共服务塑造成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开放为基点融入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 ‘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立足中心城区高能级辐射、高水平开放的既有优势,我们将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南京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围绕消费、投资、创新等领域加快开放步伐、提升合作水平。

精塑区域品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消费型城市”是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共同选择。依托千亿级高端商贸产业,面向境外、国内、本地等各类消费群体,努力推动消费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变量突破。释放新街口“中华第一商圈”魅力,参照国际标准推进智慧商圈建设。精细梳理消费元素,重点打造文旅消费、信息产品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四大特色消费链。整合旅游景区、文博场馆、演艺场所,实施“八个夜计划”,提供全时段、全流程消费体验。搭建企业供应链平台、内外贸融合平台,鼓励跨境电商发展,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提升玄武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深化机制改革,强化有效投资的带动支撑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是中心城区加快产业升级、提高效率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拓展中心城区有效投资空间,要坚持补短板与强动能并重,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健康增长。围绕重大战略,聚焦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强化工程项目的谋划规划,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强化要素配置向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

提升开放能级,打造链接全球的创新资源高地。中心城区是城市展示国际化形象的窗口,也是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前哨。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开放合作,推动主城的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支持外资以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探索建立多样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科教、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与国际友好城市间全方位交流合作。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现代化城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全面开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只有采取多种手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才能让城市变得更美、百姓生活变得更好。

立足美丽美善,擦亮绿水青山生态底色。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呵护山水城林资源禀赋。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以紫金山和玄武湖为生态绿心,推动城市中心公园建设,精心布局游园绿地、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立体绿化,营造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休憩空间和绿色景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蓝天、碧水、净土,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建立信息共享与成果应用系统。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路径,释放“一城山水”和“千年文脉”的价值内涵。

立足宜居宜业,提升优质均衡幸福成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便利共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聚焦资金平衡和长效管理,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和棚户区、低效载体、旧工业区等不同类型更新,让存量优化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注重创业引领就业、产业支撑就业,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省市第一。深化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实施“优质+”发展战略,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集团化办医,全力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区,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构建高质量15分钟社区生活圈。着力在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绣花功夫,加强对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切实提升公众幸福感、获得感。

立足安全安定,厚植共建共享治理特色。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健全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机制,发挥党委领导、党建引领作用,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打造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推进城市智能化精细化治理,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基层治理体系。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系统性和预见性,确保区域长治久安。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委书记)


(来源: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1
2

附件下载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热门标签

    热文

    • 一个乡镇的治污行动——河南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查
    • 南京建邺:激发文旅活力 做强“旅游+”文章
    • 守卫长江上海段 共绘和谐新画卷
    • 海阔潮平正扬帆——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