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扶贫,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因疫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收官之际需要重视的突出问题,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如何积极稳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分类施策防止致贫返贫?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加强动态监测。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扶贫办根据各地疫情发展的情况,对疫情比较轻的农村地区,要求驻村工作队及时返回村里开展排查工作,对存在因疫、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的贫困户、边缘户,一对一进行动态监测,发现一户、录入一户、帮扶一户。
第二,强化政策供给。今年,党和国家在针对疫情影响方面出台的政策是非常多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先后出台了40多项政策文件,应对疫情灾情影响。这些文件从资金支持、产业就业、消费扶贫、金融扶贫、临时救助等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比如说,允许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支持边缘人口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技能培训等,这是今年财政扶贫资金在使用方面的一个突破。比如,允许调整脱贫攻坚项目库优先支持因灾返贫致贫的项目。还比如,会同银保监会延长了因疫情影响到期的扶贫小额信贷的还款期限。同时,对那些因为疫情特别是灾情损失比较大、生活陷入困难的农户,以及农村的特殊困难群体,及时落实应急救助、过渡期的生活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各方面的措施,确保这些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
第三,化解返贫致贫的风险。对受疫情、灾情影响的贫困群众面临的“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一对一帮扶,化解返贫致贫的风险。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这次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对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影响不是特别大,累计有828例贫困人口感染了新冠肺炎,各地都及时实施了救治,落实了救助帮扶。为做好应对疫情、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加大了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力度,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疫情期间也能上课,也能接受教育。同时,对因洪涝灾害造成贫困群众饮水、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落实临时供水和安全住房保障有关措施。支持和推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尽早开工复工,点对点加大劳务输送,组织贫困劳动力尽快返岗复工。
此外,有专家认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应加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力度。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产业扶贫,保障农业生产。
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筑牢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首先,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保障贫困地区生产资料、种苗农资等的供应,做好疫情期间相关涉农企业的复工复产,确保农资质量可靠、市场稳定和运输顺畅。
其次,因地制宜拓展产业扶贫链。强化政策保障,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的思路,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一方面要支持骨干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户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扶贫车间等,将生鲜农产品就地初加工或精深加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此外,应着眼于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
最后,提供科学精准的产业服务和指导。为有效避免人群聚集造成疫情交叉感染,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贫困农户提供实用有效的技能培训和农技指导,使疫情期间田间管理不放松,农产品品质不降,产量不减,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第二,强化消费扶贫,促进产销对接。
消费扶贫旨在扩大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有效避免福利陷阱、养懒汉等负面效应,调动贫困农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
针对因疫情影响导致的农产品尤其是扶贫产品的滞销难题。一方面,做好线下产销对接,对贫困地区滞销农特产品开展摸底排查,开通产销对接专栏,组织协调大型采购商和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对一”产销对接。
另一方面,加大线上销售力度。整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鼓励承办企业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包装、加工、预冷、配送等服务。支持电商企业通过扶贫频道、扶贫专区、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提供流量支持,开通绿色通道。组织邮政、快递企业通过自有电商平台销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
第三,强化就业扶贫,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有效防止因疫致贫返贫。
在强化就业扶贫方面,首先,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序转移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和原就业企业的沟通联系,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分批、有序、错峰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提供点对点的“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和旅客联程运输,提升劳务对接和转移输出水平,努力降低疫情带来的损失。
其次,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引导和鼓励县域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型农民合作社、经济能人利用乡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吸纳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发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临时公益岗位,并开发在农产品采摘、分拣、装卸、运输等环节的临时特岗,优先选聘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对无法消化的不能外出务工贫困农户,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第四,强化金融扶贫,解决资金难题。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持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疫情期间,要将金融扶贫和疫情防控政策有效结合,不断加大精准施策力度,拓展深化普惠金融措施,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贡献金融力量。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12月2日表示,通过“加强动态监测”“强化政策供给”等工作的开展,现在看,疫情和灾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已经的到有效克服,从各地反馈的情况,没有出现因疫因灾返贫致贫的问题。我们也会进一步进行加强跟踪监控,确保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能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