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政策发布
  • 政策解读
  • 政策研究
  • 专家论坛
  • 决策咨询
  • 政策建议
  • 国际经验
  • 地方创新
  • 党政图书
  • 特别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评论
  • 收藏

贺达水:如何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

  •  贺达水
  • 时间  2020/12/10 10:24:53
  • 收藏
  • 评论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

如何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贺达水对此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防止返贫致贫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根据各地摸排评估,在已脱贫的9000多万人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此外还有近300万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还可能新增一些易返贫致贫人口。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紧要关头,必须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切实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健全和执行好监测识别机制,及早发现和认定易返贫致贫人口。防止返贫致贫,首先必须把存在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的人口找出来,及时纳入监测管理对象,为有效开展预防或救助提供参考依据。为此,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家庭为单位,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遭遇疾病灾害等意外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等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从监测对象规模看,各地一般将收入低于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纳入监测,规模一般为建档立卡人口 5%左右,深度贫困地区原则上不超过10%。疫情对贫困地区一些农户务工就业和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部分家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出现一定幅度降低,返贫致贫风险明显增大。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易返贫致贫人口数量很可能超出疫情发生前排查预计的数量。因此,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贫困地区,应实事求是将收入大幅缩减、刚性支出大幅上升的农户纳入监测管理,做到应监测尽监测。从监测对象认定程序看,各地通过农户申报、乡村干部走访排查、相关行业部门筛查预警等途径,由县级扶贫部门确定监测对象,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县级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调查核实、信息录入、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等工作;乡村两级定期开展走访摸排,落实具体认定工作。从监测对象认定标准看,应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标准,重点看农户吃穿等基本生活条件以及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的保障程度,以此确定农户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各级扶贫、教育、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医保、应急管理、残联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预警和认定监测对象。

(二)健全和执行好风险评估机制,有效排查易返贫致贫人口存在的问题隐患。把监测对象找出来后,要深入分析评估这些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要高度重视因病、因残、因灾返贫致贫风险。一些贫困地区因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以及群众生活习惯问题,导致疾病易发高发,往往是“一人生病、全家返贫”;有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灾害频发,因灾致贫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或降低地方病、流行病、常见病以及各类灾害等对脱贫攻坚带来的影响。今年还要特别关注疫情引起的返贫致贫风险,重点加强对三类人群的评估。一是无工可务、无业可就的贫困劳动力。由于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餐饮酒店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复工不足,有些贫困群众因技能不足、缺乏竞争力无法外出务工。二是产品滞销的特色种养户。受疫情影响,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多发频发,依托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实现脱贫的部分农户很可能返贫致贫。三是缺乏后续帮扶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搬迁户,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少,疫情导致外出务工受阻,开展后续帮扶难度更大。应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全面排查贫困地区务工就业难、产品销售难等短板缺项,认真评估返贫致贫风险程度。

(三)健全和执行好事前预防机制,提前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对经监测评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必须提前进行帮扶,落实预防措施,降低返贫致贫风险,不能等他们真正掉入贫困后再补救。要根据监测对象的具体实际和返贫致贫风险程度,分类施策、精准帮扶,认真查缺补漏,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要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要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劳务扶贫协作、扶贫车间建设等帮助转移就业,统筹利用公益岗位积极安置,鼓励参与农村项目建设。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落实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强化保障水平。针对疫情造成的务工就业难和农产品销售难这两大返贫致贫风险源,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做好劳务对接和产销衔接,促进外出务工劳动力在就业地稳岗就业,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有效防范和应对返贫致贫风险。

(四)健全和执行好事后帮扶机制,及时落实救助兜底等保障措施。对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健康扶贫和残疾人、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要织密编牢农村社会救助保障网,压实县乡村各级的救助责任,明确具体的经办人员和操作流程,一旦农户出现返贫致贫,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能够及时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确保返贫致贫人口“救助有门、受助及时”。一些贫困地区探索建立返贫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疫情期间积极引导困难群众利用手机平台在线申请办理临时救助,对遭遇急难型特殊困难的返贫人口实施“先行救助、再补手续”,取得了较好成效。要强化兜底保障力度,加大贫困地区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力度,对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确保全面救助、应兜尽兜,切实防止出现基本生活无着的极端状况。在加强救助帮扶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需要明确的是,救助兜底是针对返贫致贫人口的特殊“底线手段”,在帮助突发临时困难的农户渡过难关后,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其依靠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来实现稳定脱贫,着力培养艰苦奋斗意识,决不能搞“一兜了之”“政策养懒汉”。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

(五)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促进易返贫致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致富。防止返贫致贫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需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一是要稳定帮扶政策。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四个不摘”的要求,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基层帮扶力量,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及时化解生产生活风险,形成防止返贫致贫的工作合力。二是要用乡村振兴来接续支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针对性地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降低返贫致贫风险。三是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止返贫致贫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提高成效,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本文节选自《<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2020》


(来源:中国政策研究网)
责任编辑:
+1
0

附件下载

热门标签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中央1号文件
  • 历届三中全会

热文

  • 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 黄守宏: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黄守宏: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有奖征集| “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主题摄影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