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郭玮就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防止返贫是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及时救助的长效机制。要加强监测预警,对重点对象开展动态监测,对遭遇疾病灾害等意外、收入明显下降、支出大幅提高等情况,特别是因疫情影响返贫的,要及时发现、及时预警。要完善精准帮扶措施,根据返贫致贫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逐步补齐返贫人口脱贫增收的短板。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要加强产业、就业、技术、资金等支持,确保他们通过自身劳动能够实现增收脱贫。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要强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措施,确保一旦农户出现返贫、生活受到影响,各项保障措施能够及时启动、能够保障基本生活,从制度上降低返贫风险。各地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采取防贫基金、防贫保险等手段,强化防返贫实效。
要持续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把外面优势企业引进来,把好东西打造成好品牌、卖出好价钱,走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提升附加值。很多地方的扶贫产业还处于起步期、成长期,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仓储、加工、冷链运输等现代化设施建设还很滞后。要把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贫能力作为贫困地区长期发展的重要内容,继续加大对扶贫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各方面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支持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扶贫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要多措并举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当前就业扶贫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有的扶贫车间带贫效果差,有的公益性岗位管理不规范,等等。要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更好支撑稳定脱贫。要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建设,增加就业机会。要加强扶贫车间管理,促进扶贫车间规范发展,突出带贫效果。要合理设置公益岗位,更好发挥兜底线、解急难作用。要落实好就业培训支持政策,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要聚焦就业扶贫任务重的地区,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平台机制作用,推动输出地和输入地贫困劳动力精准对接,切实巩固就业脱贫成果。
要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但如果后续扶持工作没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难言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质量成色就会受影响。必须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和工作落实,全面做好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就业帮扶、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要支持搬迁安置区利用扶贫产业园、原有山林田地等解决就业,积极组织搬迁人口外出务工,确保搬迁贫困户不出现零就业家庭。要积极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根据搬迁群众不同安置类型,完善社会治理和服务,逐户跟进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确保不出现工作“盲点”。
要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消费扶贫一头连着扶贫产业,一头连着消费市场,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要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统筹调动各方面、各层级消费扶贫资源,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方式,形成“多点对多点”的网络化消费扶贫格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支持电商企业、视频直播平台、自有渠道企业、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深度参与消费扶贫,推动形成扶贫产品和采购信息互联互通的消费扶贫生态,调动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消费扶贫。要发挥消费扶贫对扶贫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推动扶贫产业面向消费需求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促进扶贫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增强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本文节选自《<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