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11月23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发布。《报告》显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对832个贫困县全覆盖,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规模扩大了8.4倍,网络扶贫成果显著。
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信息化进行扶贫的一种形式,网络扶贫是脱贫攻坚大格局的重要组成,是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据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网络扶贫包括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五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下一步又将如何发力?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通信+互联网”夯实发展基础。
近年来,各地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网络建设。报告显示,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目标提前超额完成,贫困村通光纤比例由实施电信普遍服务之前不到70%提高到98%。已经逐渐建立起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网络覆盖、信息覆盖、服务覆盖。
未来,各地在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应继续深化网络覆盖,进一步夯实4G和光纤网络基础,并逐步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5G网络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及偏远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完善网络扶贫程序等研发应用,用好网络提速降费政策,加大信息惠民力度;全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
第二,“电商+扶贫” 激活消费市场。
近年来,“直播+电商”等扶贫新业态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在减少中间环节、促进产品销售,把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卖出来、卖出好价钱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拉动了消费市场的增长。在网络扶贫过程中,各大电商企业积极参与,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为农产品打开线上销路,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我国的网信企业、社会组织与未摘帽贫困县达成网络扶贫结对帮扶项目,涵盖网络覆盖、农特产品在线销售、电商培训等方面,持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各地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电子商务,建立电商产业园、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对接电商大市场,带动农民就业创业、贫困户脱贫致富。
但也要看到,电商作为新生事物,在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网络、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电商人才缺乏,等等。为此,要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建设,让“送进来”更容易,“运出去”更畅通;开展电商技能知识培训,培育知识型“新农人”;加强品牌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长效扶贫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互联网“新动能”
第三,“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优化资源配置,化解民生难题。
近年来,各地探索“互联网+教育扶贫”新思路,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目前,我国网络扶智工程成效明显,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从2016年年底的79.2%上升到2020年8月的98.7%。互联网为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生提供普惠性、个性化、智能化学习资源,使山里的孩子也可以听名师讲课、接受更好的教育。下一步,要以“精准”的模式,有的放矢地找准薄弱环节及其症结,提高教育扶贫效率,针对教育贫困群体内部多样化的学习诉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公共教育服务,还要精准补充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当下我国社会治理难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脱贫目标下的一道难题,而“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打开了一个新“窗口”。目前,我国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远程医疗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全覆盖,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2%。一些地方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健康扶贫新模式,将人才下沉到基层,小病留在基层看,将疑难杂症及危重患者上转,形成“基层首诊、疑难上转、康复回家”的医疗模式,实现互联网与健康扶贫相结合,让贫困对象住院、报销及补偿领取更加方便。下一步,要加快搭建功能齐全的在线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增加网上医疗资源的供给。此外还要加强互联网医疗知识的传播,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多种与医疗健康相关的课程,让医疗工作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探讨的机会,通过广泛借鉴国内外互联网医疗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医疗工作者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实际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