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全国上下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7项已提前完成。具体而言,取得了哪些成效?
成绩一:空气质量更好了。经过努力,去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1.7%。怎么做到的呢?2020年采暖季,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清洁取暖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大力推进煤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屏幕解读: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严厉打击非法黑加油站点和劣质油品。这些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成绩二:水更清了。碧水保卫战力度加大,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99个黑臭水体消除了2513个,完成了长江流域2.4万公里岸线入河排污口排查,长江经济带95%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环渤海3600公里岸线及沿岸2公里区域的入海排污口也进行了排查和治理。
成绩三: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对于农用地,整治了近2000家企业,切断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让化肥用量减下来,用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进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民捍卫净土。
成绩四:建章立制强保障,污染防治的基础支撑更加坚实了。完善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长江保护法草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围绕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
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全面小康,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碧水净土,在蓝天白云之下,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更加美丽的中国!
(来源:中国政策研究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