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政策发布
  • 政策解读
  • 政策研究
  • 专家论坛
  • 决策咨询
  • 政策建议
  • 国际经验
  • 地方创新
  • 党政图书
  • 特别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评论
  • 收藏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怎么打
  •  
  • 时间  2020/2/28 12:37:09
  • 收藏
  • 评论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2019年是攻坚战三年行动中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工作报告》对下一步如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具体部署。

坚持结构性去杠杆

杠杆的本意就是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在经济领域,是指通过借钱,用较少的自有资金撬动较大的资产规模。平时人们接触较多的信用卡、消费贷等都是对杠杆的实际应用。企业贷款、发行债券,以及地方政府发债等都属于“加杠杆”。适度地使用杠杆能使资源运用更有效率。但借钱总是要还的,债务到期时,借款人要还本付息;还不上就构成违约,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所以说“无杠杆,不金融”,但“高杠杆,高风险”。过度使用杠杆会增加金融风险,实体经济的正常生产经营都可能受到威胁。可以说,宏观杠杆率偏高是经济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目前,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尤其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水平在国际上偏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十分关键。去杠杆,简单来说就是减少负债,减少可撬动的资金规模。我国杠杆率有“一高一快一隐”的特点,分别指国有企业杠杆率高、居民杠杆率上升快和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坚持结构性去杠杆,不是“一刀切”“急刹车”,而是针对杠杆的特点,分部门、分债务类型采取不同措施。

推动企业去杠杆,要对国有企业降杠杆分行业提出要求并监督落实;严控银行通过信贷和类信贷等方式“垒大户”,切实降低大型企业集团过度融资;同时通过兼并重组、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退出市场。

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

风险就是不确定性,金融市场风险无时不在,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以股票市场为例,截至2018年末,我国股票市值规模已达到43.5万亿元。上市公司多是我国各领域的佼佼者,如异常波动,可能会导致一些上市公司经营出现问题,进而生产、就业等都会有连锁反应。现在股市参与者达1.45亿人,股市持续下跌还会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扩大消费。

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也是金融领域风险的来源之一。之前一段时间,随着投资理财活跃,各类名目繁多的非法集资陷阱藏匿其中。借助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包装,超高收益的诱惑、投资项目的虚构等新型的欺骗手段名目繁多,需要投资者们擦亮眼睛,保持警惕。金融监管部门经常告诫投资者,要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理念,“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是不会发生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一款理财产品又保本,又有两位数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金融乱象丛生,非法金融活动屡禁不绝,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威胁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是滋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一方面要防范化解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主要包括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着力整顿规范委托贷款、理财业务,减少层层嵌套、透明度低、风险隐蔽的产品;妥善化解股票质押融资、债券集中违约及一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整治力度;坚决杜绝“无照驾驶”行为,清理和取缔未经批准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和活动;引导互联网金融“走正道、防跑偏”,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对不法分子控制的金融集团等“恶性肿瘤”,要及时实施“外科手术”。

为地方政府债务“开前门、堵后门”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政府债务一旦展期、拖欠、违约,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并给财政带来支付风险,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截至2018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万亿元,债务率为76.6%,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线。但地方债最大的风险不在账面上,看不见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被披上诸如“隐性担保、融资平台举债”等各种“马甲”,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不容小觑。

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方面要积极“开前门”,满足地方合理的融资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也为更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坚决“堵后门”,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查处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政府提供融资行为;对杠杆率过高的地方政府,要严密防范债务风险,不能再加杠杆;强化监督问责,实行穿透监管,建立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建好输入性风险的“防火墙”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前段时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下调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也日益增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我国金融市场的涟漪。

因此,要建立阻止风险传导的防火墙,严防输入性风险。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重点监测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主要货币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可能造成的外部冲击及外溢效应,并做好自身工作,确保我国金融业基本稳定,防止风险外溢。

统筹防范各类风险

目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信贷市场关联日益紧密,风险交错交织。以企业信用风险为例,如果经济下行造成借款人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下降,显性不良资产将会进一步劣变,隐性不良资产难以继续藏匿,正常贷款也会向下迁徙,金融机构将面临一定流动性风险。而如果企业信用风险传染导致信用违约集中爆发,将会使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并可能演变为偿付危机,引发系统性风险。要坚决防止风险外溢导致联动共振,防止连锁反应导致风险交叉传染,防止局部风险扩散蔓延,防止局部风险演变为跨行业、跨地区、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出台监管政策和工作举措要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调结构,防控风险要学会“弹钢琴”,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防止紧缩效应叠加放大、造成“因防范风险而引发的风险”。政策制定时要避免制定“一刀切”的风控标准,留出适当过渡期,以便市场主体充分消化和缓冲。同时,也不能只顾眼前,采取损害长期发展的短期强刺激政策,产生新的风险隐患。


(来源:2019政策热点面对面)
责任编辑:
+1
1

附件下载

热门标签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中央1号文件
  • 历届三中全会

热文

  • 李稻葵:畅通国内大循环 开拓国际新空间
  • 事关1.7亿人!这些领域的“蓝领”也能评职称了
  • 关于春节返乡的那些事儿,国家卫健委再次回应, 一文了解更多注意事项!
  • 疫情之下,对这些违法行为要坚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