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政策发布
  • 政策解读
  • 政策研究
  • 专家论坛
  • 决策咨询
  • 政策建议
  • 国际经验
  • 地方创新
  • 党政图书
  • 特别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评论
  • 收藏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新型城镇化怎么推进
  •  
  • 时间  2020/2/28 12:36:11
  • 收藏
  • 评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人们的希冀。我们身处城市之中,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被它所映射的别样美好所打动,可能是宽阔的城市道路、整洁有序的背街小巷、花树掩映的景观绿化,可能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建筑,也可能是于细微处的便利,但也被经常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不便等“城市病”所烦扰。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也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美好。

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从广州到佛山,车辆川流不息,人们已经很难明确哪一处是两个城市的分界点,如果是坐地铁,不用回到地面就已经从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这是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缩影,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我国城市群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活跃与繁荣。

从全球来看,世界级城市群无一不集聚了大批的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在各自国家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目前城市群已成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城市群中的城镇人口占全国的6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0%以上。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相比,我国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发展质量还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全面增强。

今年要着力从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等方面继续发力。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把“群里的城市”串起来,降成本、提效率。加快人力资源、技术、金融服务等市场一体化,统一市场准入标准,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均等化。进一步构建区域绿色生态,推动环境联防联治,建立协同共治机制。

在推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合理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大城市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要素集聚、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中小城市要根据城市发展状况,发挥自身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要规范引导建立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

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

城市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动者。一个包容的城市,应对在这个城市中工作生活的所有人都加以包容,使之有归属感。截至2018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3.37%,前者比后者高出约16个百分点。受户籍政策限制,一些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另外据统计,2018年末全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高达2.86亿人,相当于每5个人之中,就有1个人户口与居住地不在一起。在人户分离的人群中,有部分群体是不愿意放弃原本户籍,也有部分群体是因为落户门槛限制,无法在居住地落户。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门槛,另一方面就是要着力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发放居住证7800万张,居住证附着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增加,大部分城市超出了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7项办事便利的全国基准线。比如有些城市增加了社会保险服务、住房保障服务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今年要继续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不断增加居住证附着的公共服务项目,让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进得来、住得下、安心就业创业,让城市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更有温度。此外,还有不少人群在不同城市间频繁更换工作和常住地,各城市之间的居住证又不能互相承认,这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今年将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探索实行居住证互认制度,让居住年限可以跨市累积计算,并对应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

让群众“住有所居”

住房是民生大事。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围绕房地产市场的新闻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话题。要通过厘清政府和市场责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当前,各地情况差别较大,有的城市房价基本稳定,有的城市房价仍有上涨压力,有些城市库存较多、房价出现下跌态势,房地产调控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坚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从实际出发,发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今年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试点,并做好实施过程中的评估和跟踪。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要强化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主要由配租型的公租房和配售型的共有产权住房等组成,保障范围包括城镇中等偏下及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无房外来务工人员。今年将继续完善土地、财税、信贷等支持政策,支持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公租房有效供应。同时推进租赁补贴,通过政府保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要继续在更多城市积极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棚户区是城市的“伤疤”,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2008年实施棚改以来,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4500多万套,上亿居民“出棚进楼”,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今年将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重点改造城市脏乱差的棚户区和国有工矿区、林区、垦区棚户区。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棚改范围和标准,既要把该改造的棚户区改造好,也不能扩大范围把房地产开发、城市基建等项目打包纳入到棚改的“大篮子”中。在棚户区改造的方式上,各地可根据实际采取拆除新建和改建(扩建、翻建)等多种方式。要抓好项目工程质量监管和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棚户区改造打造成“阳光工程”“暖心工程”。

助力老旧小区“换新颜”

城市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多、居住环境差、设施不足及老化失修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据估算,全国老旧小区(2000年前建成尚未改造的小区)有16万多个,建筑面积约40亿平方米,占已建成住房面积的八分之一左右,亟须进行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群众迫切的需求,又能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还能提升城市品质,修补城市原有结构和文脉,重塑城市特色风貌,是一举多得的惠民工程。

2018年,15个城市推开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惠及6万多户居民。这也为在更大范围推开老旧小区改造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比如,在资金筹措方式上,可通过支持在老旧小区增设一定规模的商业设施,以市场化等方式筹集改造资金,同时可通过健全居民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居民改造和出资意愿。还比如,不少地方出台了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老旧小区改造审批流程,让改造过程更加顺畅,在实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经验都将在下一步改造中借鉴和推广。

考虑到老旧小区的改造实际,今年要按照“先民生后提升”的原则,重点是改造环境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不全或破损严重、无障碍设施缺失、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群众反映强烈的住宅小区。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完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为切入点,解决好居民的用水、用电、用气等问题,并对小区建筑物本体和小区环境进行适度提升,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同步考虑增加电梯等适老设施、建设停车设施等。现在很多老旧小区都有加装电梯的迫切需求,但这里面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包括占地怎么解决、资金怎么分摊、噪声怎么控制、受损业主利益怎么补偿等。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改造范例,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居民协商,解决更多老旧小区老年人“出行难”的问题。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对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着眼于满足人的需求,提高城市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功能好、交通畅、环境美、形象优、人情味浓的城市家园。

城市市政和生活配套设施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大事。要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不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有效解决好“雨中看海”。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等生活服务设施,图书馆、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都是群众生活的日常所需。要打造好“15分钟城市居民活动圈”,增加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要逐步提高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让建筑更加节能环保。要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既保护“硬建筑”也保护“软文化”,主要是保护好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历史沉淀不被搅扰、永续传承。

科技的发展,让城市精细化管理有了更好实现的条件。现在不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重要的是要运用到城市管理当中。更多城市应进一步整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增强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


(来源:2019政策热点面对面)
责任编辑:
+1
1

附件下载

热门标签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中央1号文件
  • 历届三中全会

热文

  • 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 黄守宏: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黄守宏: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有奖征集| “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主题摄影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