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经济工作着力点更多放在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和改善民生福祉上,而没有刻意追求经济增速。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7.1%,保持中高速,稳定性增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 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 5%左右的较低水平,较好实现了稳增长与保就业。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高度相关,要解决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速。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有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增长和就业是其中两个重要目标,二者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处于上升或繁荣时期,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投资,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或低迷时,企业缩减生产和减少投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经济学里通常用奥肯定律来描述经济增速和失业率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 20世纪 60年代经济学家奥肯通过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经济增速偏离潜在增长率 3个百分点,会使失业率反向变动 1个百分点,后来又根据数据变化情况修订为每 2个百分点增速变化对应 1个百分点失业率变化。奥肯定律比较清晰地描述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相关性和具体数量关系,说明要扩大就业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增长做支撑,这对我们认识经济与就业问题、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福祉,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避免经济增速大幅波动影响经济运行质量,更要努力通过稳定经济增长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因此,稳增长的主要目标就是保就业。
(二)近年来我国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了就业持续向好。近年来,世界经济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多;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较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没有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适应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实施区间调控,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度扩大总需求。通过采取这些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政策举措,市场活力动力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加快接续转换,结构调整发生重大变革,有效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就业形势稳定向好。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 7.1%,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6600万人,失业率持续位于较低水平。
2017年,我国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 795万人,中职毕业生约 500万人,还有几十万去产能行业转岗人员及军队退役人员需要安置,大量农业转移人员也需要在城镇就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稳妥地做好去产能行业转岗人员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蓬勃发展,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351万人,比上年增加 3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连续 5年保持在 1300万人以上。全年农民工总量 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 481万人,增长 1.7%。其中,外出农民工 17185万人,增长 1.5%。失业率处于低位。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 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都在 5%以下,处于近年来低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9%,比上年末下降 0.12个百分点,为 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综合来看,就业比较充分,这对于一个拥有近 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十分不易。
就业形势好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速加快与就业弹性增强。2017年经济增长 6.9%,比上年加快 0.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达到 82.7万亿元,增量部分超过 8万亿元,明显高于前些年,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 2017年增长 8.0%,比上年加快 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超过 50%,达到 5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8.8%,比上年提高 1.3个百分点。服务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明显提升, 2000—2008年,GDP年均增长 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非农就业增加约 100万人 a,2009—2012年上升至 140万人左右, 2013—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约 180万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稳定就业对经济增速的依赖性将有所减弱。 21世纪初,经济增长 8%成为我国稳就业的一个临界点,现在 6.5%左右的经济增速就能基本满足就业的需要。
(三)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需要继续稳经济保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2年开始,我国 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同时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占比持续提高,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即使经济增速掉下来就业也不会有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将持续较大。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就业人员总量仍然十分庞大。目前,我国 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超过 9亿,就业人员超过 7亿,2018年大学毕业生将超过 820万人,未来还有大量转移农民工需要在城镇就业。其次,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带来了就业岗位增加。与此同时,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将持续推进,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缩减,总体将增加社会就业压力,推高结构性失业率。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经济结构错配的现象比较突出,高技能工人紧缺,一般劳动力相对不足,同时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部分重化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失业率较高。再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值得关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相关行业的就业挤压不可小视。如当前劳动力成本在全球范围均呈较快上升势头,不少行业企业出现机器人替代人工现象,将给就业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经济大幅回落冲击就业市场、造成失业率大幅攀升。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动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就业水平和质量,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a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为年均二产、三产就业增量与年均经济增速之比。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